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涨知识: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微语录精选 0426:天下至毒之物


@雷斯林 Raist:嘴上最狠最恨女性的 “史诗级直男癌”,被女性爆了最多金币。
不得不说是一场极幽默的大戏。 ​​​

@夏缶:煮肘和二妞妈三亿元的爱恨情仇令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天下至毒之物,其解药必在三步之内生长……

@寝取的史官:在一个正能量博主讨论徐波的帖子下面看到两个评论。
一个说:“做游戏的竟然这么有钱,国家不管管吗?”
另一个:“做电子游戏的怎么可能这么有钱,钱到底从哪儿来的国家不管管吗?”
建议两位先打一架,不过打完倒是殊途同归,都要国家管一管

@陆大鹏 Hans:第二次听《冰与火之歌》的有声书,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的细节。
第三部,Jon Snow 从野人那里逃回长城,腿上被女朋友射了一箭。回到黑城堡之后,盲人龙族老学士给他疗伤,用了霉面包处理伤口。这是原始青霉素吗? ​​​

@shade1848:人工智能首先研究艺术,把琐碎的工作留给我们。
我们总是假设人工智能会通过自动化让我们摆脱卑微的工作,让我们去追求艺术。但看起来人工智能先学了艺术…

@寝取的史官:之前也说过,色气是我的解压方式。色气有很多方法,化妆打扮、自拍、买性感的衣服、冒着走光的风险出门,在公共场合偷偷玩玩具等等。都是一种在安全范围里的冒险,本质和坐过山车没什么分别 —— 让大脑以为已经出现了风险而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压力。
在网络上色气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且网络还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在网络中,让别人看到感受到色气是整个 Play 重要的一步,是不可分割的一环。
让我知道你看到了,因为你就是我 Play 的一部分。

@Marskay:朋友在加拿大留学,回国后一直念国外的好,有次聚餐聊到婚姻观时说道:感觉在他们的文化里,对待性很开放,但是对待爱情可比我们忠贞的太多,只会选择最爱的人,不在乎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另一位也留过学的朋友回答道:是这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房有车。 ​​​

@茨冈女神:消费的尽头,是断舍离;医美的尽头,是相由心生;抑郁的尽头,是爱自己;情绪的尽头,是沉默;爱情的尽头,是婚姻;婚姻的尽头,是义气;人生的尽头,是一个人面对孤独… ​​​

职场不欢迎 “空窗期”?


记者 | 施 歌
实习记者 | 林诗荷
编辑 | 孟佳丽

2022 年 6 月,陈薇薇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裁员,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心态经历了多重起伏:头三个月,她想着 “先休息一下,不着急找工作”,之后她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投起了简历,尽管没有什么满意的 offer,她自己也并不着急。直到 2023 年,就业市场行情持续走低,多家互联网大厂收缩招聘规模,陈薇薇感受到危机:她发现找工作愈发不顺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有过 7 年工作经验的她,却鲜少收到来自大厂的面试通知。

“回不了大厂了。” 随着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陈薇薇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尤其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公司筛选的门槛也随之提高,空窗期就像之前热议的 “本科学历” 一样,成为一个被放大的 “风险”。“可能 HR 面前摆了 900 份无缝衔接的简历,那他为什么需要一个工作经历不连贯的人?” 陈薇薇分析自己的求职失利后认为,阻碍她找到理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段并不短暂的空窗期。

前程无忧曾在 2022 年发布过一项关于职场空窗期的调研,报告显示,近 8 成职场人经历过空窗期,其中约 61% 的职场人空窗时间不超过 6 个月,超过一年的人群仅占 11.2%。

如今两年过去,就业市场的行情并没有好转。尽管没有进一步数据证明空窗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从过去一年多的职场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按下暂停键,并且随着求职难度的提升,这段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半年乃至一年的情况也不少见。

然而,在猎头以及 HR 眼里,空窗期就成了候选人简历中的一条裂缝,成为他们不得不去关注的焦点。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是否有一些自己没发现的风险?是否能重新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是否还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候选人职业生涯断层可能会给 HR 带来的疑虑,因为它代表着不确定的风险。

职场空窗期是否就等同于公司人的职场 “案底”?它作为一个减分项在招聘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有多少,又是否决定了一个候选人的去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多位有过 “空窗” 经历的职场人,和不同行业的 HR 及猎头,试图梳理出当下各方对空窗期的看法,给有相似经历的职场人提供一些参考。

01
HR 眼中的空窗期

拥有十七年从业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叶楠认为,如今大多数 HR 已经能理解当前职场上存在的 “我已经很努力在找工作,但是找不到” 的情况,并不会因为空窗期而一票否决候选人。实际上,空窗期如何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拔,需要从市场供需来分析。

在供需关系方面,行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李以闻是一家传统制造业的招聘 HR,主要负责研发类岗位的招聘。这类岗位有一定门槛,且过去几年发展平稳,人才供需较为平衡。因此李以闻很少遇到有长时间空窗的候选人,哪怕有空窗期,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 3 个月。而 3 个月也是她认为在行业里 “寻找一份理想工作” 或者处理一些可能存在的家庭事务所需要的时间上限。

在筛简历时,李以闻也将 3 个月作为一道分界线。面对空窗期超过 3 个月的候选人,她会多一份谨慎,比如问一问对方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但这并不构成李以闻对一个候选人能力优劣的判断。毕竟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迭代速度没有那么快,短期空窗不会影响求职者胜任岗位的能力,但 “多问几句”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候选人的职业规划,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节奏更快、流动性更高的互联网行业,机会 “转瞬即逝”,HR 对于空窗期的时长会更加敏感,尤其是一些初级岗位的筛选上,候选人的可替代性很高,HR 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因此出于节约时间成本和规避不稳定因素的考虑,他们往往会将空窗期作为卡简历的一道坎 —— 正如陈薇薇所经历的。

比起陈薇薇,朱兴伊则要幸运一些。她也来自互联网行业,在经历裁员并休息了 3 个月之后,她很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朱兴伊认为要在互联网行业想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空窗期不能太久,她分析自己的幸运恰恰在于当时公司这个岗位招得比较急,HR 需要马上能上手的人,6 年的行业从业经验加上过去做过的一些成功项目,让 HR 暂时忽略朱兴伊为期 3 个月的空窗,把面试的焦点放在其过往的项目经历上。“空窗期真的不能太久,不只是找下一份工作难易程度的区别,停了一段时间以后再上手一份工作也会有点困难。” 朱兴伊表示。

AIGC 行业的内容运营从业者郭鑫有相似的体会。在招聘下属时,如果候选人条件相仿,他会倾向于选择空窗期较短的求职者。一方面是因为空窗时间短,新人更容易投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AIGC 行业发展很快,候选人的认知和技能需要跟上最新的行业趋势。

当然,空窗期从来不是决定职场人命运的绝对因素,层级越高、招聘难度越大、人才越稀缺,空窗期在求职中的影响权重就越小。从事猎头工作多年的吴迪长期接触的都是 “35 岁以上中高层职位” 的候选人。他表示,对于这类百万年薪以上、复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中高层岗位,人才库里的备选本就不多,因此有时哪怕对方已经提前退休,猎头还是会主动去联系。正因为这种稀缺性,吴迪也观察到,他所服务的甲方不会因为空窗期而一票否定候选人,毕竟比起空窗期,经验、资源、能力才是招聘时的关键。

02
空窗期做了什么,很重要

工作已有 13 年的陈和经历了 3 次空窗期。前两次分别发生在 2013 年和 2016 年,那两次 “空窗” 都没有对他后续求职产生什么影响,甚至在第一次空窗半年后的求职中,他因为当时一边休息一边 “开奶茶店”,而被面试的互联网本地生活公司看中;第二次,他的老东家恰好是面试公司的对标公司,新公司认可他的上一份工作经历,于是也顺利入职。如今回看,陈和明白,公司能这么 “不计前嫌”,还是基于当时市场行情较好、岗位相关人才也比较稀缺的情况,而如今,局面已大不相同。

2022 年年中,陈和开始了自己第三次空窗期。当时,他从一家发展停缓的互联网公司中层岗位离职,一方面他并不看好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也厌倦了互联网行业的内卷。然而,这次离职后,直到今年,他依然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陈和明白,长时间的空窗会影响 HR 对他的判断。此外,2023 年他遇到了互联网行业不成文的 “年龄警戒线”——35 岁,再往上,合适的岗位僧多粥少。这些因素都加大了他的求职难度。

因为有过两次空窗经历,陈和并没有在这段长达一年多的空窗期里陷入停滞,他一边通过为企业提供代运营服务来保持自己对产品运营的敏锐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也通过担当音频或视频内容制作者来开辟一些新的渠道,增加自己在其他维度的竞争力。陈和仔细梳理了过去十几年间自己在职场中的代表作品,制作了一份 “个人说明书”,借此向合作方介绍并 “推销” 自己。2023 年,在自由职业的状态下,他赚了十万多元,陈和觉得这些纯粹靠个人能力获得的收入更让他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多位 HR 表示,空窗期做了什么,是他们在面对有空窗期的候选人时最想要了解的内容,这能反映出候选人是否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合理的职业规划,以及是否在这段空窗期依然与行业和市场保持连接 —— 有时,空窗期的经历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加分项。

郭鑫也在 2018 年和 2023 年分别经历了两段空窗期。“不荒废这段时间” 是他给自己定的大目标,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的焦虑,也能让他跟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窗的时候得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和面试官说,空窗期也没有荒废。” 最早,郭鑫从事的是内容文案工作,而在空窗期间,他自学了剪映、PR 等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又学习了 SQL 语言等简单的代码,作为对个人能力的补充。

在人力资源专家叶楠看来,较长的空窗期和主动选择的 gap year 都是中性词,求职者可以将这段时间里有价值的事情放在简历里。有时候,亮眼的经历比完整的工作经历更能吸引 HR。他曾遇到过一位在东欧做志愿者、帮助当地失业女性的求职者,这段经历在简历中就显得格外出彩。

03
话说回来,休息就是可耻的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顿(Bernice Neugarten)提出了 “社会时钟” 的概念,指的是社会对与年龄相适应的行为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在社会时钟的 “规训” 下前行,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在这种按部就班之下,“停下来” 反倒成了一种可耻,成了不努力的证明。

韩裔德国社会理论家韩炳哲在他的著作《倦怠社会》中对一种新的社会范式 “功绩社会” 作了探讨。功绩社会是一种具有积极属性的社会,自律、自我驱动成了被称颂的美德,为了达到某种绩效目标,为了在激烈的绩效竞争中胜出,人们不得不穷尽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陷入一场不敢停歇的倦怠之中。“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耗自我。在同自身的战斗中,因为自身而困苦不堪。” 韩炳哲在书中指出。过度努力的背后,是底层的焦虑,担心自己一旦停下来,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

在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都表露出了对 “休息” 的渴望。

“空窗只是单纯地休息了一下,又不是犯法了。” 半导体行业从业者邓洁前不久刚经历了一场不太愉快的面试,HR 揪着她 3 年前一段为期 4 个月左右的空窗期不放,整个面试的感觉让她感到不适,明明 “空窗” 已经过去了很久,却好像自己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实际上那段时间正好疫情暴发,工作难找,面试也不方便,但它却成了 HR 眼里的 “瑕疵”。

郭鑫也认为,一个人从开始工作到六十多岁退休,中间休息一年两年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都在收缩招聘规模,求职者数量又居高不下,现实情况就是 “不能让人休息这么久”。
那么,停下来就是可耻的吗?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针对求职者 “美化” 空窗期经历的支招,就好像这段经历是该被修饰、被遮掩的,比如将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叙述成 “主动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我”“充电学习” 等,总之要尽量表现出积极上进的一面。

但是在 39 岁的职场人石萌看来,这种话术可能仅适用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对于她这样已经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资深职场人来说,坦诚沟通才是最好的解法。“既然对方给了你这个面试机会,就不会因为空窗而百分之百否定你。” 石萌表示。

石萌在被裁员后经历了一年多的空窗期,在几次求职失败后,她深知不愁招人的大厂已经回不去了,再择业时她降低了要求。“小厂也看、小公司也看、初创公司也看,离家远的也看、工资打骨折的都去找。” 石萌这样形容自己后期那段求职的状态。

空窗期的遭遇倒逼她离开本就厌倦的舒适圈,反倒促成了她转行的念头。在经历了一番海投之后,她选择了一家传统行业公司,尽管薪资比她上一份工作少了一半多,但也让她终于有勇气摆脱互联网大厂的 996 和高压环境。在这家传统公司里,石萌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放大了,因为需要负责的内容更广泛,过去在职场上积累的经验倒是派上了用场,她不再是只盯着一件事的螺丝钉。

在找不到工作的日子里,陈薇薇利用空窗期为自己积累作品。她将自己写过的文章、制作的视频文案集合成册,借此接到了不少活儿。这段经历也让她不再将 “上班” 作为职业发展唯一的正解,尽管现在已经入职一家小规模的广告公司,她依然保持着下班之余留出时间 “积累作品” 的习惯,探索上班之外自己还能发展的线路。

尽管我们无法摆脱时代的巨大钟摆,但一场或长或短的 “间隔” 给了我们喘息的时间,可以停下来想想,自己是谁,该往哪走。

(应受访者要求,除叶楠外,其余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太帅气了,没有帅哥抱着飞同样很美


房子负资产了,离婚怎么分

文/越女事务所

现在房价下跌嘛,派生出了很多新现象。

让人细思极惊。

比如,现在离婚率挺高,房子分割也不少见。

之前我留言区讲了一嘴:

如果房子跌成了负资产,离婚怎么划分?

当时我这个回复被赞了 700 多条,回复有 115 条。

说明大家都挺好学(八卦)嘛

过去房子年年涨,离婚时怎么分割财产,已经有丰富的判例。

大家也能说个一二三出来。

但如果房价下跌,贬值了呢?

以前少有,未来可能会很常见。

可能会有一些纠纷。

我查了查裁判文书网,翻了大半天。

没有纯粹的房子跌成负资产,然后离婚的判例 ——

可以理解。

这事物太新鲜,可能一大波判决还在路上。

但是呢,可以换了个思路。

房价跌成负资产 VS 房价下跌,本质上类似。都属于房子发生了损失,离婚双方该怎么分割,怎么承担损失。

我找到一些房价下跌,离婚时怎么判的例子。

有很大参考价值。

几种情况吧。



婚前买房

房子是婚前财产,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

婚后夫妻一起还贷。

如果房价涨了还算好判。

离婚时,共同还贷的部分和房价增值部分平分掉。

比如:

夫妻一起还了 2 万,对应的部分涨价了 2 万,给共同还贷方补偿 2 万元。

那房价跌了呢?

离婚时,是不是一起承担贬值损失?

还真不是。

我看了两个判例,一个是 2021 年发生在山东乳山。

房价早就跌跌不休的地方。

男方在婚前有套房子,和女方结婚之后,俩人一起还贷三年,共还了 3.7 万元。

起诉离婚时,房价跌了。

男方并不同意把双方共同还贷的一半分给女方。

男方说:

房子确实是我的个人财产,但目前贬值了。

“按计算房产增值的公式,贬值后,女方还应倒找钱给我”

法院驳回了他的要求。

理由有两点:

一个是房子是男方自己婚前买的。

男方做的决定。

买在哪、什么楼层是他自己的决定,女方没有参与。

那么,房子贬值的风险,也应该男方自己承担。

二是离婚时房子归产权方所有。

如果男方自住,房价暂时下跌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损失。

所以 ——

“不论房产是增值还是贬值,(女方)都应分得共同还贷一半部分”

。。。

另一个案子发生在云南昆明,判决基本一样。

更早一些,是 2017 年。

贬值由购房方,也就是男方承担;女方拿回了共同还贷的一半。

我贴一段判决书的原文 ——




婚后买房

前面说的,是房子属于婚前财产的情况。

那,如果婚后俩人一起买的呢?

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这种就看具体的判决了。

有简单的 ——

贬值部分双方一人一半,共同承担。

比如 2020 年淄博的一个案子。

夫妻在 2009 年买了一套房,花了 42.85 万元。

2015 年俩人就打算卖房了,但直到 2018 年才卖出去,才卖了 42 万。

拿了十年,亏了一点

最后俩人把房贷还清,还剩下些钱,法院判俩人平分了。

房价损失就一起承担了。

(当然,过程中会有一些扯皮,不然也不会起诉)

但也有复杂的。

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后,由一方多承担一些,另一方少承担一些。

比如 2019 年北京的一个案子。

徐某和余某网恋相爱,2 个月后开始同居。大半年之后俩人结婚照都拍了。

结果婚没结成,分手了。

同居期间,俩人一起出钱买了房子,价格 818 万。

房子登记在女方名下,以女方名义贷款。但首付是男方拿大头,出了 457 万。

俩人一起还贷。

最后分手时,房子评估价值 789.65 万元。

跌掉了 28 万。

男方起诉要求女方把自己出的房钱全部还回来;

女方觉得 —— 婚没结成是男方的错,购房款是赠与自己的,跟男方已没关系。

法院是怎么判的呢?

虽然双方没结婚,但在同居期间买的,而且以结婚为目的,俩人都有出资。

所以是共同财产。

女方应该把房子折成钱款支付给男方。

但 ——

不是全还回去。

“综合考虑购买房屋时的成本价、房屋现值、照顾无过错方、保护妇女权益、原告出资、贷款偿还等情形,本院对于原告应获得的折价款金额酌情予以支持”

最后女方是向男方支付了 390 万元。

男方亏掉了 67 万出局。

PS.

以上,简单讲了几种情形。

难怪很多人说家和万事兴。还是希望我们生活顺顺利利,少一些纠纷。

不然,分割财产,尤其分割有争议的财产。

伤神,也伤钱包呀。

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

汽车已超房地产,成第一支柱产业?我呸!

文/说财猫


虽说今时今日,房地产「破鼓万人捶」。

但也不能睁眼说瞎话,张口就来吧!

没错,说的就是最近广为流传的「汽车超越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支柱」的说法。

有人说:

看到这种说辞,猫姐的第一反应是无语。

这两年,车市是蛮热闹的,楼市是蛮惨淡的…

但均价十几万的车和均价几百万的房,还能是一个量级的?

一个是靠政府补贴,一个可以补贴政府,这能比?

猫姐喜欢摆数据、讲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汽车和房地产,到底谁才是第一支柱产业?

先来看在 GDP 中的占比。

房地产业在 GDP 中的占比是多少,是一目了然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房地产的增加值是 73723 亿元,在 GDP 中的占比是 5.85%。

整理近十年的数据不难看到,房地产在 GDP 中的比重,基本都在 6% 以上。

2023 年,是近十年来首度跌破 6%。

那么汽车行业的增加值是多少呢?

在统计局数据中,它被放在了「制造业」里面,而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是 26.18%。

统计局公布的汽车行业增加值,只有同比增长 X% 的数据,并没有具体金额。

我们能找到的数据,只有汽车行业的年销售额和汽车类商品的消费额。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 100975.8 亿元,同比增长 11.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 7.57%。

这也是近十年来,汽车制造业营收首度突破 10 万亿。

汽车行业每年超 10 亿元的销售额,再加上一些被生产出来但没能卖出去的库存。

说 2023 年,中国汽车的总产值达到 11 万亿,倒也不是吹牛。

但总产值≠GDP 增加值。

前面说了,统计局并没有公布汽车行业的具体增加值。我们只能用汽车行业占工业企业营收的比重,再按照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来推算。

据此推算,汽车行业增加值占总 GDP 的比重大约是 1.98%。

也就是说,汽车行业占 GDP 的比重,只相当于房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这种推算未必完全准确,只能算个大概。

有人可能会说,汽车行业的总产值达到了 11 万亿,而 2023 年全国新房销售是 11.66 万亿。

看今年楼市这惨样,今年肯定还得跌。

照这个趋势下去,汽车超越房地产,不是分分钟的事吗?!

但要知道,汽车行业的销售额,是包含了新车、二手车、修车、改装车、零部件等的。

拿这个去跟新房销售比,等于拿整体去比局部,未免胜之不武。

要比,就应该新房对新车,总产值对总产值。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新车的销售额是多少呢?

统计局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我们只能查到历年汽车类商品的零售总额。

2023 年,我国汽车类消费商品的零售总额是 4.86 万亿,同比增长 5.9%。

这里面可能还包含了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保养等的消费,我们姑且就把它当成是新车的销售额。

按照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23 年,我国的汽车销量是 3009.4 万辆,折合下来约 16 万 / 辆车,还算合理。

当然,汽车类消费市场,近几年一直都在增长,可以说是在走上坡路。

对比起来,房地产可能走的是下坡路。

但,而 4.86 亿对 11.66 亿,新房销售的规模约等于新车销售的 2.4 倍。

二者依然差距巨大。

再来对比一下整体市场的销售额。

2023 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 100975.8 亿元,销售额超 10 万亿。

而房地产,新房市场是 11.66 万亿,二手房市场是 7.1 万亿(数据来自贝壳,且只含住宅不含商办),房屋装修、维修和老旧小区提升的规模约在 5 万亿左右。

加总起来,约为 23.76 万亿。

10.1 万亿对 23.76 万亿,房地产市场的总规模,同样约为汽车市场的 2.4 倍。

同时,必须知道,房地产是三级市场,一级是土地市场,二级是新房市场,三级是二手房市场。

2023 年,仅政府卖地收入就是 5.5 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依然在 20% 以上。

当然,我们常说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

消费市场只是一部分,还得看看投资和出口。

投资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最近两年虽然有所下跌,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 20% 以上。

意味着每年全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中,1/5 以上投入了房地产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毫不为过。

考虑到整个第二产业 —— 工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也不过 30%,作为工业细分领域制造业中的其中一个分支,汽车产业在固定投资中的占比,根本别想和房地产相匹敌。

再看出口。

在出口上,汽车终于赢了房地产一次。

毕竟,房子很难出口,但汽车可以,而去年,我国首度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去年,我国一共出口了 491 万辆汽车,按照平均一辆 16 万计算,出口总额约为 7856 亿!

最后,再来看一下对于税收的贡献。

汽车,主要就是一个购置税,大部分时候,政府还补贴购置税。

而近几年,汽车购置税对我国税收的贡献,因为补贴的缘故,一路下行,只剩不到 1.5 个点。

反观房地产,税目繁多。

只看契税、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这三项,即便是在最近几年楼市下行背景下,在整体税收中的占比,也都在 8%-10% 之间,是汽车行业的 5 倍以上。

因而,无论是从对 GDP 的贡献,还是市场的规模,以及对税收的贡献 ——

汽车行业,短时间内都无法与房地产相比拟。

就像一些网友说的,一个是靠政府补贴,一个可以补贴政府,怎么比?!

没得比!

你怎么看?关注我们,评论区聊聊吧!

微语录精选 0425:观点一致独立思考


@阑夕:有人可能输在了姓名的起跑线上:密歇根大学的团队基于本校超过 3000 万条成绩数据,发现那些以 A-E 为姓氏首字母的学生成绩要高于平均分 0.3 左右,而以 U-Z 为姓氏首字母的学生则会低于平均分 0.3,也就是两个群体之间的分数差异达到了 0.6。
这个原因在于在线阅卷系统会按学生姓氏从 A 到 Z 的排序给老师呈送作业,而阅卷过程有一个疲劳积累的效应,越到后面老师们的注意力越涣散,也对重复性的答案产生厌倦,最终导致潜意识里调低了给分行为。
在少量翻转测试里,也就是把阅卷顺序改成学生姓氏的从 Z 到 A 之后,最后的分布也正好反了过来,U-Z 的姓氏得分开始变高。

@河森堡:尽管我们一直被教育分析问题时要客观,但当我们认定什么才叫 “真正的客观” 时却很主观。
网上大多数人对 “客观” 的认定标准其实是 “哎妈!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

@黄斌:观点一致独立思考,观点不同已被洗脑

@雨霖铃江路:大部分人类都使用淀粉作为能源,其实也是淀动车的一种。 ​​​

@鲸随浪起:鱼被凌迟叫鱼生,人被凌迟就是人生 ​​​

@小女贼恋物志:我听到好些人说觉得《纸牌屋》的那种夫妻关系婚姻模式很好。
我???
人家是总统候选人!你谁啊?城市中产站稳了吗?房就那么点,可用资金就那么点,社会资源可能微乎其微。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就普通人,普通人就别参考高级玩家,那跟你没关系。

普通人的婚姻生活,就是要家和万事兴。但真正懂得亲密关系对自己幸福感的重要性,真正懂得经营家庭氛围,让大家情绪都在线,以实现家庭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很难想象一个上班族或者小生意人,半夜三更不睡觉,跟另一半一起抽烟,讨论该干掉谁,自己不被干掉就很好了。普通人结婚,不就为了和爱的人一起抱团抵抗这不确定的世界,让自己不要这么孤单,最好能一起建造一点小小的东西,可能在这个世界里微不足道,但自己觉得珍贵。